(相关资料图)
鲁迅先生设计北京大学校徽时,将“北大”两个字组成脊柱的形象,寓意在国家危难之时,有识之士要力做民族的脊梁。而人的脊梁(柱)关系每个人一生的健康。初步估计,脊柱侧弯的发病率约1~3%,有的地区甚至达到5.6%,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很多不便,乃至危及生命。半个世纪前,对于脊柱侧弯,只能保守矫形,后来是北京协和医院的邱贵兴院士开辟了一条适合国人的手术正畸之路。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协和医学院招收的第二批学员,年轻的邱贵兴无论在延安公社行医,还是回校攻读研究生,都秉承着校训“严谨、博精、创新、奉献”,切实为患者排忧解难。无论环境多么艰苦,条件多么简陋,他始终把患者的需求和医学的钻研放在第一位。在延安当公社医生的十年,他把自己培养成“全能型”医生,各科疾病都要应对,病人有需要,可以半夜出诊,也曾经大年初一在休假中从上海紧急赶回延安。读研期间,白天出门诊、值病房,晚上做动物实验,X光机还是从放射科借来的淘汰设备。因为要扶着兔子摆好体位拍片,还“吃”了不少X射线。艰苦的医学生涯没有让邱院士却步,反而以心交心,对患者萌生出更强烈的救助之心。长年的学术精研,也让他有气魄翻越更加艰险的医学高峰。所以,在接触到脊柱畸形患者的痛苦后,他便坚定地选择了脊柱外科——这一骨科里最艰难凶险的领域。一路走来,又是十几年,在学习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发展出独立自主的创新——特发性脊柱侧凸的PUMC分型,简单实用,符合临床特点,在其指导下的手术,治疗失败率从13.2%降至2.7%。他还首次发现了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最重要的致病基因(TBX6),研制出自主知识产权的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GSS)。在巨大的成就面前,邱院士没有陶醉在事业的巅峰,而是继续脚踏实地,为患者谋求更多的福利:推动中国加入多个骨科国际协会,扩大中国骨科的国际影响,将世界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引进国内;担任白求恩公益基金会的理事长,亲自组织和参加各种公益活动。他倡导每位医生每年为贫苦的患者做一次公益的治疗活动,“聚木成林,惠及大众”,每年可救治上百万的贫弱患者。他的身影经常出现在各省市的义诊活动中,并且通过深度贫困地区低收入残疾人脊柱畸形或退变矫正帮扶示范项目,与各地骨科合作,对贫弱患者进行长期救治。在六十多年的行医生涯中,邱老始终科学严谨、谦恭仁厚、善心善行,为脊柱患者的人生开启了新的希望。
(作者及单位:王 德 中国医师协会报刊出版管理部主任、《中国医学人文》杂志社社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