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各地高考录取工作已经接近尾声,“准大一”新生及其家长都在为大学入学做着各种准备。
不过,有的家长大抵想不到,他们还要做好准备进入一个“神秘组织”——大学家长群。
图源:小红书
【资料图】
据悉,家长群里家长们会全方位操心孩子们的生活和学业。
小红书上一位博主分享,小姨的儿子19岁,读大一,小姨有一个“学生家长团购水果群”,家长亲自给孩子下单买水果。
图源:小红书
一日三餐照料之外,家长们还会讨论孩子这个学期应该选什么课、什么时候应该考四六级、升学就业和出国规划、还有恋爱相亲购房……
哇哦,我不理解,但我大受震撼……
当然,并不是所有家长群都是如此现状,像有的家长群只是服务于必要的家校沟通;有的家长群是学校出于保障学生人身安全和方便重要事务通知的目的牵头组建。
但即便仅部分家长群如此,这一令人咂舌的存在,也很值得展开讨论:
家长们是出于何种考虑?孩子们又是何种感受?面对已经成年的孩子,我们究竟如何把握好放手和支持的界限?
01
其实早在2021年,复旦大学的学生们就曾“卧底”几个高校的家长群,试图理解它的运行机制。
为了方便管理,大学生家长群往往都有一整套严密的身份验证和标识流程:
群号由家长口口相传;进群需要提交照片、学生卡、录取通知截图等相关信息;进群后需要将群昵称按格式修改,改完之后的昵称涵盖诸多信息,不免有些冗长:
图源:@复旦青年
“卧底”们过五关闯六将地进入家长群后,看到了家长们丰富多彩的交流内容:
有在校运会等大型活动里找自家孩子的:
图源:@复旦青年
有“拜兄弟”“结亲家”的:
图源:@复旦青年
有记录孩子的大学生活的:
图源:@复旦青年
还有关注专业前景的:
图源:@复旦青年
以上内容自然无法概括大学家长群内所有的聊天内容,不过仍能引导我们去分析家长们加入家长群的两大目的——对孩子生活、学业与未来的操心甚至是管控。
生活上,为孩子的大小事处处操心,包括但不限于食堂涨价、作业过多、打蚊子……
图源:@南大新传
图源:小红书
学业和未来上,像个“铲雪车式父母”,惯于为孩子安排计划,帮助孩子提前扫清成长路上障碍。
2022年,某大学一重点班家长就在群内就保研条件与校方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一度引起广泛关注:
图源:@共青团中央
无独有偶,另外一所大学的家长就这样总结过孩子大学四年以来,家长群聊天主题的变化:
由入学时的宿舍问题,到就读一段时间后的学习问题,临近毕业就开始讨论起出路问题,以及贯穿始终的“相亲”和“购房”问题。
图源:今日头条
真是大小事,事事操心!
当然,有些家长的心情也能理解,比如大一新生家长的“分离焦虑”:
一时间无法适应孩子不在自己身边的生活,担心孩子照顾安排不好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加之孩子上学后与自己的交流变少,只得依靠家长群来与孩子的生活增加更多关联。
但这些家长各种“操心”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是仍然把已经成年的孩子视为被照顾者、被管理者,不重视孩子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能力的培养;
是习惯于做个“直升机式父母”,过度操心甚至是管控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即便是地理距离的拉远,难改变的是超出界限的插手。
而且有时也有学校“递奶瓶”,有高校推行整体学生管理模式,如要求学生统一早自修、晚自修,由辅导员进行点名、考勤等。随着考研高考化,采取中学管理模式的大学也越来越多。
而过度“操心”的家长们,以为是为孩子好,却不知不觉把孩子养成生活和精神上的“巨婴”,让孩子一直在“被照顾”“被管理”“被规划”中长不大。
南京大学曾面向全校同学发布过一份名为《关于大学生对大学家长群的态度》的问卷。
在问卷中,受访者填写了多种多样的“反对原因”,但主题基本都不出离于“我已经成年了,我想要自己的独立空间”:
图源:@南大新传
你看,大学生们并不愿意被外界戴上“巨婴”的帽子,这顶帽子让他们感到“压力山大”。
家长的过度关心和孩子自我意识之间,存在巨大的张力。
孩子们觉得时刻感受到被关注,甚至是被盯住,从而给他们造成一种紧张感,甚至是对自己的不尊重。
北京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徐凯文表示,家校共建是很重要,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家长群这样的信息交流渠道全盘否定,但“老师和家长要知道界限在什么地方,一味包办必会剥夺孩子的成长机会。”
李梅的女儿是北京某985大学的大一新生。上大学前,李梅习惯像“直升机”一般地盘绕在孩子身边,为她解决一切问题。仅仅是在学业上,李梅就花费很多资金给孩子请了各种私教。
虽然最后女儿取得了很优异的高考成绩,但无论是李梅还是孩子自己,都在短暂的喜悦后、在进入大学后产生了深深的担忧——
前者发现到了大学后,自己不能及时出现在孩子身边为她解决问题;
后者则是不知道应该如何完成大学学业,因为在高中时,母亲和老师会为自己准备好学习规划和重难点;但到了大学,这些东西都需要自己来上手,她发现自己根本做不好。
于是,李梅在孩子上大学后,频繁联系女儿的大学老师和辅导员,询问孩子的绩点,询问孩子的学习情况,询问保研政策……她还想为女儿“打点”好一切。
而女儿在发现自己的无力后,越对母亲的过度操心感到反感,甚至直接屏蔽母亲的消息。
亲子关系降到冰点,无奈的李梅甚至开始拜托起自己在北京工作的亲友,了解女儿的近况。
从李梅女儿身上,我们能看到:
家长越是过度关心,孩子的自我效能感(一个人对自身能力的主观信念)越低。
于是在面对新挑战时会不由自主地退缩,第一时间想到的是逃避而不是自己去试着解决,“逆商”也会变低,在遇到挫折时会表现得比较脆弱。
很多家长觉得自己的孩子长大后变得“扛不住事”,变得“什么小事都要找我帮忙了”,一部分原因就在于此。
网友分享自己19岁“有什么问题还是第一时间求助父母” 图源:小红书
孩子的长大就是一个不断远离父母的过程,这里的“远离”,不只是物理距离上的,更是心理上的。
我们需要正视孩子有自我独立的需要,需要学会逐渐放手,需要懂得在“放手”与“支持”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把握好界限。
大学生家长群,也只是部分家长不愿放手的一个缩影。
如今,还有研究生家长群、博士生家长群,甚至公司员工家长群。
就算没有群聊,家长们也有各种“关心”孩子的方式。
前段时间,一员工父母非要和领导见面,一个怕孩子累了要求领导换岗位,一个怕孩子难找对象要求领导给介绍对象……
图源:@暴走漫画
再比如这位家长,强行参与孩子公司的团建,把上至经理主管,下至自己的孩子在内的所有人,统统教育一遍:
图源:@暴走漫画
还有这位家长,让孩子工作的超市都充斥着“大小姐驾到,统统闪开”的气氛:
图源:@暴走漫画
有网友调侃:那等每年年中和年底汇报的时候,员工在上面述职,他们的家长在底下观摩?
这些新闻令人咂舌,也发人深省。
心理学家克莱尔曾说过,“这世上所有的爱都是为了相聚,只有一种爱是为了分离,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
真正的父母之爱,不是对孩子恒久的占有,而是一场得体的退出。给孩子足够的空间,足够的自由。
比如在大学规划以及毕业去向上,我们可以结合自己的经验以及了解到的信息,给孩子说明各个选择的利弊,给出建议,最终交给孩子选择,而不是直接替他们决定。
希望我们都能在不断探索与磨合中,找到与孩子相处的边界,最后,以纪伯伦的一首小诗做结: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世界,
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
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
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
属于你做梦也无法达到的明天。
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
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
你是弓,儿女是从你那里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着未来之路上的箭靶,
他用尽力气将你拉开,
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远。
怀着快乐的心情,
在弓箭手的手里弯曲吧,
因为他爱一路飞翔的箭,
也爱无比稳定的弓。
参考资料:
[1]复旦青年: 卧底大学家长群:除了相亲,父母们还在聊什么?
[2]南大新传: 特写 | 南大“家长群”:支持与争议的存在
[3]共青团中央: 进入大学后,我妈想要进大学家长群……
[4]暴走漫画: 大学家长群算啥,你见过员工家长群吗?
[5]听说吧心理咨询: 青少年心理咨询:孩子都要上大学了,还是很依赖父母,该怎么办?
[6]果壳: 从小优秀的孩子,长大怎么成了“985废物”?
X 关闭
Copyright © 2015-2022 北方字画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1034106号-50 联系邮箱: 55 16 53 8@qq.com